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3784 人浏览分享

振兴皖北,需要区域协调发展

[复制链接]
体委大院 发表于 2010-8-16 11: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加快皖北振兴,重在把握着力点: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以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和干部队伍建设。

  皖北地区主要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个市及沿淮的寿县、霍邱、凤阳、明光、定远等五个县(市)。其中,亳州、宿州、阜阳三市以及五河、固镇、怀远、凤阳、寿县、霍邱、濉溪七县(简称三市七县),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扶持重点。皖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38%,人口占全省53%,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省会和沿江地区比较相对欠发达。因此,在“十二五”时期加快振兴皖北,是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任务。

  经过多年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艰苦努力,皖北地区已进入跨越发展、加速崛起的关键阶段,其内部条件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后发优势正日益显现:干部群众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不等不靠、主动作为、锐意进取的氛围日益浓厚,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皖北地区农业、能源、劳动力等“三大优势”加速显现,加快发展的潜力巨大;“工业突破”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迈上加速起跳的新台阶;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日益夯实。去年亳州、宿州、阜阳三市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但是,振兴皖北还面临着很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基础仍比较薄弱,建设用地、融资、人才储备等要素制约日益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社会矛盾隐患多,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还有待加强,政务、司法、社会等软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皖北振兴正面临着多重政策叠加机遇,加快发展的积极因素日益增多。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辩证把握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积极抢抓历史性战略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使皖北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贫困人口减少,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为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1、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皖北农业、能源和劳动力三大资源优势,抢抓机遇,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以开发区为主平台,高起点承接产业、高水平引进项目,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一方面,围绕煤电化工、食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注重采用新工艺,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集群发展,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的新型化、高技术化;另一方面,明确方向,聚焦重点,尽快在光伏、生物质、新材料等领域培育出一批骨干企业,进一步推动新兴产业的多元化、规模化。同时,因地制宜地积极引进一批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坚持分类指导、错位发展,推动三市七县都能形成1个至2个特色鲜明、集中度较高、竞争力较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立足自身实际,将城镇化作为战略重点,全力加速推进。要坚持高水平规划修编、对照先进地区追赶发展,着力打造各具特色、辐射带动力强、宜居宜业的皖北城市群。发挥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作用,加快把蚌埠建设成为皖北地区工商并举、科技引领的综合性中心城市;依托农产品、矿产、人口等优势和交通便捷条件,努力把阜阳建设成皖西北及周边地区发展的中心城市;进一步推进淮南、淮北能源城市的转型步伐,发挥好其老工业基地在皖北的重要支撑作用;以建设中华药材重要基地为抓手,将亳州市打造成著名的中华药都和文化旅游特色城市;大力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推动宿州建设成为淮海区域重要城市。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县城,发展一批人口在30万至50万的中小城市。同时,选择一些有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的中心镇、建制镇,加快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强镇。

  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高产攻关示范片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切实加强皖北地区粮油、畜牧大县建设。选择部分县,整合涉农资金,强力支持打造小麦亩产千斤县,建设一批吨粮田。结合新一轮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将皖北及三市七县打造成优质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水果、中药材及肉牛、生猪等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基地,优先扶持三市七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建立国家或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皖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土地整村推进为抓手,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4、加强以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治水观念,突出做好洪水资源化管理和水污染防治工程,把水系的利用、节约和开发纳入总体规划和布局。抓住国家新一轮治淮机遇,大力推进治淮工程建设,重点抓好行蓄洪区调整、沿淮堤防加固以及重要支流治理。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深入研究解决淮北、阜阳、亳州、宿州等城市缺水问题。同时,加快交通、通信、市政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争取基本消除到各县城的高速公路盲点,加大对县乡道路的投入,改善区域交通条件。整合相关资金,集中力量,启动皖北地区低洼地治理等一批事关皖北发展全局的重点工程。

  5、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将环境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发展与环境、当前与长远等多方面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低碳、循环、绿色的理念推进资源开发,努力发挥资源的最大效应。严把产业准入门槛,严禁引入高污染的企业,增加生态环境补偿成本。继续淘汰落后产能,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对不符合环评标准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扎实抓好淮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和煤矿塌陷区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公众参与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努力实现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

  6、大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皖北各市县“特岗计划”指标权重,支持合肥等结对合作市县的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到皖北地区支教。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支持皖北三市各新建或扩建1所至2所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发展皖北地区高等教育。加大对皖北地区计划生育的投入,引导和鼓励少生优生。加强县、乡镇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坚持富民为先,推动全民创业,突出重点,加大就业促进政策力度。尽快建立健全皖北地区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努力减少贫困人口。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7、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培育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文化理念,建设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和谐文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农村土地等领域的改革,激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部分领域,积极构筑引导、聚集民间资本进行产业投资的金融平台。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推进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力争皖北每个县设立一家农村合作银行。以共建园区为主攻方向,全面推动合肥等市县与皖北有关市县结对双方深化合作,开展省属国有企业帮扶合作,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通过深化改革创新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8、着力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效能建设,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营造高效便捷、亲商安商的投资环境。加快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尤其是在项目审批、工程招标等关键领域和环节,切实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运行机制。规范管理、阳光操作,坚持公开透明、公平正义,规范司法环境。大力弘扬沈浩精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转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作风,积极营造干事创业、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坚持以人为本,搞好大接访,加强矛盾排查调处,建立社会矛盾风险评估机制,提高应急处理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运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皖北地区各类先进典型,内聚合力、外树形象,为振兴皖北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浓厚氛围。

  9、加强人力资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重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向皖北流动;整合、提升皖北现有各种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整体提升皖北地区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鼓励和支持皖北地区引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强化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培育企业实体。加大皖北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保护群众利益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惩防体系建设,保证干部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同时,关心皖北广大干部,逐步提高其生活待遇。
gjykj 发表于 2010-8-25 09: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扯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2

粉丝

75

主题

QQ|关于我们|商务合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亳州家园网 ( 皖ICP备14014694号-1 )

GMT+8, 2024-5-19 10:47 , Processed in 0.2204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z X3.4

© 2010-2023 bozhoub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