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0974 人浏览分享

五马琴书:九腔十八调唱出亳州味

[复制链接]
ibz 发表于 2016-6-21 10: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据中国亳州网报道 源于民间的五马琴书艺术,是民族传统戏曲中的一朵奇葩,五马琴书唱腔是低头闭目的表演方式,四句一翻的传统唱法。新中国成立后,艺人解除了原来的束缚,对传统唱法、表演形式不断大胆创新。五马琴书的说唱艺术汲取了豫剧、二夹弦的唱腔,融入了徐州琴书、山东琴书、河南坠子、三弦书、柳琴戏等唱腔,大大丰富了五马琴书的唱腔,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本土艺术形式。

6765667775908979411.jpg


  改良琴书极具本土特色

  今年62岁的颜淑华是五马琴书的传承人。她介绍,琴书的主要乐器为扬琴、简板,伴奏乐器为软弓京胡(这是与山东琴书、徐州琴书的最大区别)、二胡、坠胡、洞箫等。前奏曲为大八板、小八板、天下同反复演奏。主要唱腔是凤阳歌、垛子句,常有艺人杂以大寒江、小寒江、上河调、叠断桥、腰板等进行演唱,俗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曾经为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领导同志演奏民间乐器的著名民间艺人张魁明先生,年幼时就以洞箫、坠胡为琴书伴奏,直到老年还在演奏中加上琴书曲调。

  记者了解到,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五马区(公社)组织的曲艺队,主要以演唱琴书为主。在文化站站长宋玉书的带领下,对琴书的表演形式及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引进了其他曲种、剧种的唱腔、曲调,形成了有五马琴书特色的独特风格。这支由十余人组成的曲艺队唱遍全县的田间地头、机关、工厂,也经常去外地演出,并为外国来宾演出传统小段,深受广大观众好评。

  琴书至今有二十余代传人

  五马琴书历史悠久。三百多年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既有情节曲折的长篇,可演数十场;又有短小精悍的小段,只演几分钟。

  “天上打雷轰隆隆隆,地上一踩咕嘟嘟嘟,六月六挨黑下起箭杆子雨,哭坏了寡汉条子牤牛犊。”这段便是琴书《光棍泪》中的一段。记者采访中,颜淑华用清凉的嗓音唱了出来。她出自琴书世家,自幼饱受琴书艺术熏陶。13岁学艺,16岁便操琴持板正式演唱。1970年与父亲一起走进五马琴书曲艺队,巡演于周边乡镇农村。

  颜淑华还向记者介绍,五马琴书自明代由凤阳传入当地。至今已有二十余代传人。初始,五马琴书唱腔是四句一翻的传统唱法、低头闭目的表演方式。新中国的诞生,艺人解除了原来的束缚,对传统唱法、表演形式不断大胆创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五马琴书演员近三百人,以家庭为单位对外演出,五马琴书宣传演出队巡演周边县区大队,闻名遐迩,深受群众欢迎。

  做好传承工作义不容辞

  颜淑华告诉记者,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电视、网络的冲击,当地的青年人对传统琴书不认识、不了解。现在从事琴书演唱的都是少数年龄偏大的老年爱好者,后继乏人。

  为此,五马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琴书在各种场合、各个层面广为宣传积极推介。还申请成立了“五马桃花源演艺公司”,目的是传承发扬琴书艺术。同时,与镇内各中小学“联姻”,让琴书这一民间传统戏剧走进课堂,让广大学生对琴书有所认知。为社会琴书爱好者举办琴书培训班并利用乡村旅游、古庙会,到敬老院、镇村各单位,把琴书艺术推广出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

关注

3

粉丝

2162

主题

QQ|关于我们|商务合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亳州家园网 ( 皖ICP备14014694号-1 )

GMT+8, 2024-4-25 11:47 , Processed in 0.20595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z X3.4

© 2010-2023 bozhoubbs.com